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40章 苦肉之计 (第1/2页)
在朝会上赵王传下命令: “赵奢,命你率军五万驰援阏与!乐乘率十万为后应。” 赵奢躬身: “臣可以接旨,但请大王收回‘驰援’二字,并请准许臣军出邯郸后的一切行止由臣自己做主。 包括大王在内,任何人都不要干涉或让臣做出解释。 当然,后果也由臣三族人的性命负责担保,如不准许,辞不赴命。” 赵王同意: “将在外,可以‘君命有所不受’,你好自为之吧。” 三天后,登台拜将,大军集结。 赵王赐下黄金千镒,杂帛万匹,及酒、肉米面犒军。 赵奢全部直接运入军营,全体将士齐吃均分,每人一份,赵奢自己却不留丝毫。 然后,赵奢连家也没回,就在营中召开军事会议。 对形势和各种情况做了详尽介绍和分析,却不宣布作战计划; 次日誓师出发,也没有照例进行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,反倒颁布了一道严格的命令: “一切行动听指挥,有妄言军事者,斩!” 奇怪,既然是要去打仗,却不许将士们议论军情、提出建议,他想干什么? 论说,军情紧急,大家以为一定要急行军,就都做了一天跑个百十里的准备。 不想在“出城式”上还像模像样地受检阅、正步走,到了人少的郊外,就成了懒散散的“便步”。 游山玩水般走了三十多里。 太阳还老高,竟下令扎营安寨、埋锅做饭,吃完了天还没黑,就可以休息了。 自打当兵也从来没有这么舒服地享福过! 就这样走了几天。 来到武安,距阏与还有一百多里,赵奢干脆立下大营,不再前进。 赵军虽只五万,但胡伤接到的训令是不可轻敌。 反正阏与已是瓮中之鳖,不在乎早一天或是晚一天。 于是就下令暂停攻城,调动兵力准备迎战东方,先解决赵军。 什么都准备好了,可是一连等了好几天,也不见动静,便派探马再去察探。 回来报告说: “赵奢扎营后,每天只是监督士兵挖沟、砌墙、埋鹿角、安拒马,意在长期驻防。” 各国的高级将领,彼此间都有所了解。 赵奢一向以稳重谨慎著名,却绝非胆小无能之辈,这次为什么表现怯懦? 也许因为他一直当偏将,现在独当一面缺乏信心? 但既是奉命援韩,也不能总躲着不战啊! 胡伤都替他着急了,为了观察他的反应,胡伤派人给他送去一封挑战书: “将军率五万之众援韩,现在阏与已经危在旦夕,您却踯躅不前,一旦被我攻陷,您何以复君命? 既是军人,就不能怕打仗,当进则进,死在沙场也光荣啊!” 看样子对阏与之围胡伤比赵奢还急,但是他真正急的是同赵军一战。 因为无论赵奢的胆子是大是小,五万赵军蹲在屁股后面,总使他不能放心地攻打阏与。 他不能不急。 赵奢却不急,竟置军人之荣誉于不顾,回信答复说: “敝国君受韩之请,不得已而出兵。 然自知非秦之敌,徒取败辱,所以令末将切勿轻敌,还请将军耐心等待令我班师之旨……” 说了半天,还是不敢打,须等“班师之旨”。 但在“旨”